《何時該回家?》談臨終場所 (文/彭月枝)
「長輩從醫院載回家裡,可是躺在床上很多天還無法斷氣,看著長輩呼吸很急促,應該很痛苦,卻又無法相助……!」
其實這是一個令人為難的問題,醫生宣告無法救治,家屬也依照習俗將病者接回家中,但是經過三、四天,受盡折磨,又該如何?
[何時該回家?]
癌末病人陳伯伯臨終前,家人依照傳統習俗讓陳伯伯留一口氣回家,並將他安置在客廳的木板上等待最後時刻的來到。返家後家人幫他換上七層壽衣,在換衣的過程中,天氣炎熱加上疼痛讓陳伯伯額頭不斷地冒汗,穿上如此厚重的衣服的確是一種折磨。家人也遵照師父的囑咐子孫不可碰觸或移動其身體,所有家人忙著張羅後事、準備物品,讓臨終者獨自在一旁聽佛號。殊不知陳伯伯並未馬上離世,就這樣在木板床上躺了三天,沒有排尿、沒有進食、沒有止痛、沒有翻身、沒有擦澡;家人如坐針氈、度秒如年、六神無主、不知道該怎麼辦?只好打電話到醫院求援。當我與安寧居家護理師到家裡探望他時,他身上散發異味且長了褥瘡。
當家屬要求「留一口氣回家」時,出院時間點的選擇,便成為一個困難的課題。醫護人員也是平凡人,無法像上帝一樣,精確地計算出病人究竟何時會斷氣,時間點早了,將一位瀕死的病患置於家中,對於病患本身以及家屬都是一種折磨;而時間點晚了,病患已經在醫院停止心跳呼吸,似乎又與家屬要留一口氣回家的要求不符,以至衍生不必要的誤會。
[誰來拔管?]
王媽媽從加護病房插著氣管內管靠復甦球(ambu bag) 擠壓搭救護車返家,下了救護車,禮儀師引導著家屬將王媽媽搬到擺放在大廳的床鋪,家屬都圍著王媽媽,氣氛異常的凝重,所有人的焦點都集中在王媽媽口中的管子,準備要拔管了。此時該由誰來拔管?
在臨終場域,會進行拔管的人通常有三種人,一是家屬,二是護理人員,三是葬儀業者。面臨拔管時,通常會發生一種況狀,亦即家屬不願意讓親人死在自己手上,因為拔管之後所伴隨的就是死亡,會讓拔管者產生自責的狀況,拔管對於家屬來說,等於是協助死亡,這樣的心理負擔實在太過沈重。因此,家屬希望透過第三者來拔管(例如禮儀師或護士),除了能免除”親人死在我手上”的負擔,也能緩衝親人死亡的情緒。
此時,隨車的特別護士熟練地請家屬準備衛生紙、塑膠袋等物品準備幫王媽媽拔管,當管子緩緩從王媽媽口中拔起時,媳婦、女兒們早已哭的泣不成聲。王媽媽生病這五年來一直是住在呼吸照護病房沒有醒來過,當拔完管之後,她竟然睜開眼睛,緩慢而大口的呼吸,看著熟悉的環境、看著所愛的親人圍在她的身邊,禮儀師在旁引導家人一一地向王媽媽道謝、道愛與道別,三十分鐘後她平靜的離世安息。
到底該不該讓親人留一口氣回家?甚麼時機帶親人回家才是恰當的?也許沒有標準答案。重要的是要考量到病人是否舒適?不論在醫院或在家中,親人能夠在身旁愛的陪伴才是最圓滿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
當臨終時,你希望得到的照顧是……
A. 讓我的身體保持清潔和完整
B. 每天幫我整理頭髮和儀容
C. 讓我舒服、減輕痛苦
D. 我希望在醫院得到妥善的照顧
E. 如果情況允許,可以留在家中
F. 其他……
---------------------
《聖經》說:
凡事都有定期,天下萬物都有定時。
生有時,死有時。栽種有時,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。
殺戮有時,醫治有時。拆毀有時,建造有時。
哭有時,笑有時。哀慟有時,跳舞有時。
拋擲石頭有時,堆聚石頭有時。
懷抱有時,不懷抱有時。
尋找有時,失落有時。保守有時,捨棄有時。
撕裂有時,縫補有時。靜默有時,言語有時。
喜愛有時,恨惡有時。爭戰有時,和好有時。
這樣看來,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。
我見神叫世人勞苦,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。
神造萬物,各按其時成為美好。
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。
然而,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。(傳道書三章1~11 節)
留言列表